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0 引 言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现象并存,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力素养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脱节。为此,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文,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变。此外,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市场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也难以支撑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1-2]。在此背景下,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应面向职业岗位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1 理论创新,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1.1 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提出“1234”架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1234”架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目标、2个特色、3种能力、4维体系。具体地说,就是要实现1个目标(培养信息网络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凸显2个特色(突出培养电子信息类行业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能力,突出培养其他应用领域智慧化产品的创意设计、研制能力),培养3种素质(基本理论、工程技能、创新能力),构建4维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选修课辅助体系、第二课堂辅助体系)。
1.2 结合行业需求,分析岗位能力,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产业结构转型纵深推进,各大领域对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较大,尤其是物联网专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非常紧缺。针对电子信息类行业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深入市场调研,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按照图1流程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3 依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设计二维课程体系
采用由需求定课程的机制,根据专业所对应的主要技术岗位要求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确定专业的课程体系[3]:时间维度,注重回归工程理念,密切联系行业,追寻行业发展踪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使学校成为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空间维度,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课堂教学、实验室实践、课外设计竞赛、企业实训”的有机融合,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协同育人体系。
2 观念转变,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构建“一纵四横”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
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育理念,立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围绕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从根本上改变实验实训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构建“一纵四横”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一条主线、四个层次”。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理念,实现实验实训课程单独设置、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学分;逐步建立起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研究创新性相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综合应用逐级提高的实验实训教学层次。独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
2.2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改变实践教学模式
1) 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等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引入企业经典项目[4]。采用“任务引导、项目驱动”做学结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应用“理实一体化”“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
2)教学环节灵活多样。
实践课采用“课前预习指导、课中针对辅导、课后设计引导”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实验实训项目的训练,利用微信群、QQ群、云课堂等信息交流方式随时跟踪学生的项目进程。
3)考核方式科学客观。
将传统 “重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转变为“重过程监控”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实行全程跟踪考核,科学、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能力,既评价实验过程,又评价实验结果。课程总成绩包括课前预习和实验设计成绩、课中实验操作成绩、课后实验报告和数据处理成绩,以及期末成果展示和答辩成绩。
3 多渠道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3.1 坚持内部培养,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优化师资队伍学历层次。鼓励教师积极报名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研修学习,改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根据各个专业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交流会、研讨会、培训班等学习活动,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3.2 落实操作课程,聘请企业行业专家进行教学
主动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核心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实践技能操作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或由企业派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双师型师资团队,共同培养合作专业的学生。
3.3 选派教师进驻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学习
充分利用“3+1”培养方式中合作单位的优势,选派专业教师分批进驻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学习、培训,参与企业项目、产品研发,以实际岗位和工作进行定岗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及项目开发能力,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
4 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4.1 校内高水平实验室建设
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按实验项目需求,搭建实践教学环境,达到硬件条件与软件资源协同、资源平台与交互渠道协同、开放实践与教师监督协同、理念更新与技术提升协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根据行业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愿望以及产学做相结合的目的,建设“一体两翼”的信息网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2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3+1”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的“协同创新”[5]。尝试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拓展实验实训资源。围绕提升学生工程“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的职业能力,紧跟行业发展,与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以项目、设计等形式,共建专项实验室,促进企业与学院的互动,以合作教学和联合研发等活动来提升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建立校企“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通过校内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转化校外优质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在强化学生工程能力训练的同时,为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建设的三赢。
5 结 语
根据社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突出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两个特色,重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三维要素,通过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扩充选修、第二课堂等4个系统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就业质量高的发展趋势,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子信息类人才。
基金项目: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5084);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16138)。
作者简介:
杨森,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磁波吸波材料、无线通信,sam-235@163.com;樊东燕(通信作者),女,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343070717@qq.com。
参考文献:
[1] 程望斌, 李宏民, 陈松. 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科技信息, 2013(16): 14.
[2] 程望斌, 张国云, 李武, 等. 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7(4): 89-92.
[3] 方红, 雷霖, 李红连, 等. 电子信息创新型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2(11): 308-310.
[4] 张颖.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创新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2, 58(增刊2): 51-54.
[5] 吴健辉, 涂兵, 张国云, 等. 电子信息类专业三个“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电子技术, 2015, 44(10): 63-65.
[6] 关维国, 鲁宝春, 王冬霞, 等.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17(3): 120-123.
(完)
更多精彩:
高校科研人员注意!国务院这个文件要给你扩自主权、提经费、减审批!
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对象公示,有你的学校和老师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当前智能机器人发展若干挑战性问题
喜讯:《计算机教育》跃居《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7版》Q1区!